
腙是一類結構為R1R2C=N−NH2的有機化合物。它們通過用 = N−NH 2官能團替換氧 =O 與酮和醛相關。它們通常是通過肼與酮或醛的作用形成的。
麥克林提供各類腙類化合物試劑及其衍生產品,具有純度等級高、生產工藝先進、支持研發定制等特點,能被廣泛適用于各類科研項目、研究實驗中,歡迎選購。
本文通過以下幾點介紹麥克林腙類化合物試劑的產品特性及相關應用:
1.合成
2.用途
3.反應
4.N,N-二烷基腙
5.麥克林腙類化合物試劑產品介紹
合成

腙官能團的結構
肼、有機肼和1,1-二有機肼與醛和酮反應生成腙:

苯肼與還原糖反應形成腙,稱為Osazones,它是由德國化學家Emil Fischer開發的,用于區分單糖。
用途
腙是各種酮和醛分析的基礎。例如,涂在二氧化硅吸附劑上的二硝基苯肼是吸附盒的基礎。然后洗脫腙并使用紫外檢測器通過高效液相色譜(HPLC)進行分析。
化合物羰基氰化物-對三氟甲氧基苯腙(縮寫為 FCCP)在分子生物學中用于解偶聯 氧化磷酸化中的ATP合成和氧的還原。
腙是生物共軛策略的基礎?;陔甑呐悸摲椒ㄓ糜卺t學生物技術中,將藥物與目標抗體(參見Antibody–drug conjugate)偶聯,例如針對某種類型癌細胞的抗體?;陔甑逆I在中性pH值(在血液中)下穩定,但在細胞溶酶體的酸性環境中迅速被破壞。藥物因此被釋放到細胞中,并在細胞中發揮其功能。
反應
腙易水解:
R2C=N−NR' 2 + H2O → R2C=O + H2N−NR'2
烷基腙對水解的敏感性比類似的肟高10²至10³倍。
當衍生自肼本身時,腙與第二當量的羰基縮合,得到吖嗪:
R2C=N−NH2 + R2C=O → R2C=N−N=CR2 + H2O
腙是沃爾夫-基什納還原反應的中間體。
腙是腙碘化、夏皮羅反應和乙烯基化合物的班福德-史蒂文斯反應中的反應物。腙也可以通過Japp-Klingemann 反應通過β-酮酸或 β-酮酯和芳基重氮鹽合成。當腙用于制備 3,5-二取代的 1H-吡唑時,腙會轉化為吖嗪,該反應也是眾所周知的使用水合肼的反應。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腙可以作為有機金屬試劑替代物與各種親電子試劑發生反應。

N,N-二烷基腙
在N,N-二烷基腙中,C=N鍵可以被水解、氧化和還原,N-N鍵可以被還原為游離胺。C=N鍵的碳原子可以與有機金屬親核試劑發生反應。與酮相比,α-氫原子的酸性高出 10 個數量級,因此更具親核性。用例如二異丙基氨基鋰(LDA)去質子化得到氮雜烯醇化物,其可以被烷基鹵化物烷基化。肼SAMP和RAMP起到手性助劑的作用。

麥克林腙類化合物試劑產品介紹
麥克林腙類化合物試劑產品優勢:
1.結構新穎、品種繁多
2.純度等級高
3.生產工藝先進
4.接受研發定制
產品編號 |
CAS號 |
項目名稱規格 |
分子式 |
S928934 |
57794-08-8 |
(1S,2S)-反式-1,2-環己二醇,99% |
C6H12O2 |
D918167 |
2083617-82-5 |
(5,6-二氟-3-氧代-2,3-二氫-1H-茚-1-亞基)丙二腈,≥98%(HPLC) |
C12H4F2N2O |
E918244 |
106185-75-5 |
(E)-2-乙基-4-(2,2,3-三甲基環戊-3-烯-1-基)丁-2-烯-1-醇,≥90%(GC) |
C14H24O |
E918218 |
938-54-5 |
(S)-(-)-1-乙基-2-吡咯烷羧酸乙酯,≥98%(GC)(T) |
C9H17NO2 |
S929292 |
27544-18-9 |
(S)-(-)-α-甲基-2-萘甲醇,98% |
C10H7CH(CH3)OH |
I928409 |
15028-10-1 |
1,2-茚滿二酮-2-肟,97% |
C9H7NO2 |
T929289 |
108161-13-3 |
1,3,5-三甲基-1H-吡唑-4-甲腈,97% |
C7H9N3 |
H928856 |
944937-14-8 |
1-(1H-吡咯并[2,3-b]吡啶-5-基)-乙酮,97% |
C9H8N2O |
D929296 |
207974-19-4 |
2,3-二氟苯基乙醇酸,97% |
C8H6F2O3 |
D928422 |
118737-62-5 |
2,4-二氟苯甲酰肼,97% |
C7H6F2N2O |
D918173 |
40102-86-1 |
2,7-二溴-9H-硫雜蒽-9-酮,≥97%(HPLC) |
C13H6Br2OS |
D918196 |
435344-88-0 |
2,7-二甲氧基-9H-硫雜蒽-9-酮,≥95%(GC) |
C15H12O3S |
M929284 |
14156-95-7 |
2-(4-甲基-1-哌啶基)乙胺,97% |
C8H18N2 |
D929295 |
470463-39-9 |
2-[(2,2-二甲基-1-氧代丙基)氨基]-4-吡啶甲酰肼,98% |
C11H16N4O2 |
T929139 |
14925-10-1 |
2-三氟甲基-N-甲基苯胺,96% |
C8H8F3N |
E918213 |
77-84-9 |
2-乙基-2-甲基-1,3-丙二醇,≥97%(GC) |
C6H14O2 |
E918217 |
33697-53-9 |
2-乙基-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93%(GC) |
C9H16O3 |
E918243 |
844502-63-2 |
2-氨基噻吩-3,4-二羧酸3-乙酯4-甲酯,≥98%(GC) |
C9H11NO4S |
M928857 |
136663-23-5 |
2-甲基苯并噁唑-6-甲酸甲酯,98% |
C10H9NO3 |
P928424 |
53574-80-4 |
2-苯氧基-2-苯乙醇,98% |
C14H14O2
|